最近讀了不少書,讀完後雖然在心中細細品味,卻總是懶得提筆寫下或是記錄自己的心得。

會不會不久之後就因此而遺忘了呢?如果沒有記錄下自己的讀後感,下一次再看會不會又忘了當初的想法?

不想讓讀的書白讀,於是決定還是來記錄一下讀後的感想,就先從剛剛看完的「做工的人」開始吧!

只是想到什麼寫些什麼,所以可能段落混亂,文字不流暢,但也僅就作為個人紀錄而已。

 

刷新三觀(正反面意味都有)的書很多,比如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」非常挑戰我的極限,好幾次讀到某個段落作噁到必須把書闔上去做點別的事消除反胃感。

這本「做工的人」買來已久,卻一直沒攤開來看。

一讀起來,發現這是一本我從來不會去接觸的領域的書。

「工人」對我來說非常遙遠卻又靠近。

「靠近」的是只要經過工地就能看到工人、進入便利商店也可能遇到、或者在路上擦肩而過。

「遙遠」的是我從小到大所接觸的人事物幾乎跟工人、工地扯不上邊,雖然有親戚在擔任工地監工之類的工作,卻從來沒有想過去關心他的工作環境以及內容。

本書作者即是一名工地監工,他近距離、貼身和工地這個場域的所有人事物接觸、互動相處,所寫的東西再真實不過。

他沒有太多堆砌的詞藻,文筆簡潔有力,是以往看過的書中非常少數的風格,也特別吸引人。

 

從第一篇「八嘎囧」開始,我彷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,透過作者的文字認識了我大概這輩子接觸不到的族群。

事實上,我是幸運的,出生在一個家長擁有穩定工作與資產,不用擔心吃不吃得飽的環境。

雖然曾經試圖去理解社會上其他弱勢族群的處境,但若不是切身處於其中,真的無法感受到他們的無奈與焦慮。

吸毒不好、抽菸不好、吃檳榔不好,這種事情大家都知道,然而能不能做到?

做不到的人們,是因為他們自制力不足嗎?還是為了生活不得不這麼做呢?

有病,就要看醫生,我們都懂。但為了家中溫飽忍受惡劣工作環境,沒錢甚至沒時間去看病,更害怕這病一看下去得知更恐怖的噩耗,種種因素讓他們選擇逃避現實、逃避身體的病痛。

更不用說「法律,是站在懂法律的人這邊的」,你要怎麼要求勞工去懂得所有相關法條呢?

即使是常常在自省自己是否帶有歧視去看待他人的我,還是免不了會以一個知識分子(相對來說)的立場去對待他人。

很多時候心中總會響起:「拜託去讀書好嗎?」的聲音,然而也許對許多人來說,讀書這件事根本就是不可能。

藉著這本書,作者描繪了許多圍繞著工地的人們的生活:包商、工人、警察、政府機關、拾荒者、檳榔西施、酒店(或茶室)小姐、外籍人士等等。

其中一篇哭得最慘的,屬「走水路」莫屬。

整篇文章中的人物明明沒有人真的做錯什麼,卻被逼得一步一步走向更悲慘的未來。

到底是為什麼呢?

 

明明政府應該是幫助人民的,然而現實卻是政府總站在權勢者這邊(這個部分大概是全書我最不意外的部分ㄏㄏ)

即使想要做出改變,但卻會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,你要怎麼跟整個腐敗的政治體系做對抗?

作者於是只能做出消極的反抗,比如在公家單位要開罰時在旁邊故意說話激起群眾憤慨、嘲笑這些公務員等等。

而又有多少人會真的願意站出來為工人們說話呢?

你或許會想,有阿政府不是都有幫助弱勢族群嗎?還有低收入補助之類的?

然而事實是,這些補助往往都必須經過層層的審核驗證,你要符合「真正的窮人」才能受到幫助,而那些條件又是極其嚴苛。

以前好像在facebook上看到關於申請補助的真相,雖然忘了實際內容,但當時的感想確實是「這誰申請得到啦」。

就好像訂定教育政策的總是一些位居高位的教授,真正親臨一線教學現場的老師根本就沒有決定權,在「高空」的教授們只要用理想去決定就好。

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多大,不用說也可以理解了。

 

其實我心中一直有矛盾,我希望能夠改變現在社會結構,希望達到性別平等。

然而對真正正在被壓迫的女性中,女權這種事情根本無關緊要,他們所祈求的不過是能夠溫飽的生活,能夠知道下一餐在哪裡而已。

如果說改善社會只是畫出一個美好藍圖,然後跟一群其實不需要擔憂生活條件的人一起高談闊論,那麼我們能真的改善社會嗎?

選擇忽略是最舒服的方法,假裝不知道底層民眾過得有多苦,就還可以一直待在自己的理想舒適圈裏面沉浮。

在提倡女權時被其他女性攻擊時,我們總會自視甚高地用著理論觀點去反駁糾正他們,怨嘆他們還服膺於父權社會的觀念裏頭。

或許是這樣的沒錯,但他們面對的是殘酷的現實,他們所看到的可能只有自己的工作權被剝奪,但是少了這份工作,他們的生活就岌岌可危。

而面對這樣的問題,提倡女權的我們能夠解決嗎?連金字塔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都滿足不了,我們怎麼跟他們提最頂層的需求呢?

 

咦為什麼打著打著開始質疑自己的人生目標了?趕快拉回來XDDDDD

我推薦所有的知識分子都來讀讀這本書,不能體會他們的痛苦至少能得知一下底層人民的處境,我想這也是作者願意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。

就像我會跟異男朋友說關於女性主義的事情,並且跟他說:

「我不期望你真的挺身而出主動改變這個環境,但如果你在某些場合聽到某些貶低、歧視女性,能夠不附和他,甚或於告訴他這不好笑,這就夠了。」

 

最近公視開始播「奇蹟的女兒」,剛好也是跟工人有關的(講加工廠女工),剛好作者也有推薦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喔!我也要來去看惹!

 

作者最後說了一個故事:

「我在寫作當下已經將真實的人名隱去,地點也做了變更,但完成後我卻發現,無論怎麼更換這些地點、季節或人名,總會不經意地又影射了現實生活中的其他人。

我對此感到無奈。如果你發現書中的人名和場景有所雷同,請哀矜而勿喜。」

不僅僅是這本書,許多許多的書籍都是這樣的,縱使是虛構的小說,你也會發現某些場景、某種權力結構的形式其實就在現實社會中上演著。

多麼悲哀、多麼無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koa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